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解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深度剖析(第32篇)
在2019年高考语文的广阔舞台上,诗歌鉴赏作为一道必考题目,不仅考验着考生对古典文化的理解,更检验着他们解读文本、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一考点,通过具体实例与理论结合,帮助考生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确保在考试中能够精准把握,游刃有余。
一、表达技巧概述
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瑰宝,其魅力在于通过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表达技巧,传达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在鉴赏过程中,识别并解析这些技巧是理解诗歌深层含义的关键,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但不限于:比喻、拟人、象征、借景抒情、对比、反衬、夸张等。
二、比喻与拟人:构建意象的桥梁
比喻,即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通过相似点建立联系,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细无声”比喻春雨的柔和与悄无声息,展现了春雨的珍贵与对万物的滋养。
拟人,则是将人的特性赋予非人类事物,赋予其情感、思想或动作,使描写更加生动有趣,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黄河之水赋予了“上天”的源头,形象地描绘了其浩荡壮阔的气势。
三、象征与借景抒情:意境的营造
象征,是通过具体事物来暗示或代表某种抽象概念或情感,使诗歌意蕴深远,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土地”象征着祖国,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
借景抒情,则是通过描绘自然或社会景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描绘雨后秋山的清新景象,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怀。
四、对比与反衬:强化主题的效果
对比,是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或情境并列,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增强表达效果,如李白的《庐山谣》中,“早发白帝城朝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通过时间的短暂与空间的广阔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反衬,则是利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突出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特点,形成反差,从而增强表现力,如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落叶的凋零反衬长江的永恒,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五、夸张与反复: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而故意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三千丈”的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深。
反复,则是为了强调某种情感或思想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式,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通过“花千树”、“星如雨”的反复描绘,营造出节日夜晚的热闹与繁华。
在掌握上述表达技巧后,考生需进行大量的实战练习,通过解析历年高考真题中的诗歌作品,不断积累经验,提升鉴赏能力,要注重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一环,它要求考生具备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通过本文的解析与指导,希望每位考生都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显著进步,最终在高考中展现出卓越的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