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诗词鉴赏题解析与赏析
2008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试卷中的诗词鉴赏题,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考生和教师的关注,这道题目不仅考察了考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还进一步体现了高考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本文将详细解析该题目,并深入探讨其中的诗词内涵与鉴赏要点,以期为广大学子提供有益的参考。
题目解析
2008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诗词鉴赏题选取了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作为鉴赏对象,这首词以元宵佳节为背景,通过描绘繁华热闹的场景,寄托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题目要求考生从词的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青玉案·元夕》全文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东风送暖,百花盛开如千树;烟火绽放,犹如星雨洒落;宝马雕车,香气四溢;音乐悠扬,灯火辉煌,鱼龙舞动,下片则转向个人情感的抒发:女子们身着华服,笑语盈盈,暗香浮动;词人寻觅心中所爱之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外发现。
情感与手法分析
1、情感表达:辛弃疾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上片的热闹场景与下片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特别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更是表达了词人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寻求心灵归宿的渴望。
2、手法运用:辛弃疾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词的艺术效果,东风夜放花千树”运用了夸张手法,描绘了元宵节的繁华景象;“宝马雕车香满路”则运用了借代手法,以“宝马雕车”代指权贵富豪;“众里寻他千百度”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词人对理想境界的追寻。
1、意境营造:辛弃疾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营造了一个既热闹又冷清、既繁华又孤寂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化了词的主题思想。
2、情感抒发:词中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无奈,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词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共鸣。
3、手法运用:辛弃疾在词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词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也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考生答题分析
在答题过程中,考生需要充分理解诗词内容、把握情感脉络、分析手法运用并准确回答问题。
1、:考生应准确理解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青玉案·元夕》中描绘的元宵佳节场景和词人寻觅爱人的过程等。
2、把握情感:考生应深入理解词人通过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比如辛弃疾在词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等。
3、分析手法:考生应准确分析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如夸张、借代、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等。
4、回答问题:考生应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回答问题并给出相应的理由或依据,比如题目要求分析“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的含义和作用时考生应结合全词内容和情感进行分析并给出恰当的解释和理由等。
通过对2008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诗词鉴赏题的解析与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道题目不仅考察了考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还进一步体现了高考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在未来的高考中我们期待能够继续看到更多这样富有内涵和深度的题目以激发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加强古典诗词的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