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郑羲解析及古诗原文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郑羲解析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考察学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是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的培育,郑羲作为一位历史上的人物,其相关文言文作品被选入教材,成为学生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本文将从文言文阅读的角度出发,对郑羲的相关作品进行解析,并附上答案及翻译,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文本。
原文:
郑玄,字叔旦,北海高密人也,少而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三礼》,兼通数经,尝为县吏,元嘉中,举孝廉,除郎中,后去官,客耕东莱,遂蒙征召,拜博士,玄自以经籍去圣久远,诸家章句多鄙俗之辞,乃捭摭掇掇,去其泰甚,自定《三礼》注,又为之义例,名曰《郑志》。
解析:
这段文言文主要介绍了郑玄的生平、学术成就以及他在经学领域的贡献,文章开篇即点明郑玄的字、籍贯以及他的好学精神,“少而好学,博览群书”,这八个字简洁明了地概括了郑玄的学术基础。“尤精《三礼》”,说明他在经学方面的专长和造诣,郑玄不仅精通《三礼》,还兼通数经,这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学术广博和深厚。
“尝为县吏”,说明郑玄在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对学术的追求。“元嘉中,举孝廉,除郎中”,这是他仕途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学术成就得以展现的重要时期。“后去官”,表明他并未满足于仕途的成就,而是选择了“客耕东莱”,这种淡泊名利、追求学术的精神令人敬佩。
“遂蒙征召,拜博士”,这是郑玄学术生涯的另一个高峰,他被朝廷征召,担任博士之职,这既是对他学术成就的认可,也是他学术影响力的体现,但郑玄并未因此自满,“玄自以经籍去圣久远”,他认识到经典离圣人时代已经很久远,诸家章句多鄙俗之辞”,决定进行整理和研究。
“乃捭捭掇掇,去其泰甚”,这句话描述了郑玄在整理经典时的严谨态度和方法,他通过删繁就简、去其糟粕的方式,使经典更加接近圣人的原意。“自定《三礼》注”,这是他学术成果的具体体现,“又为之义例”,则进一步证明了他对经典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名曰《郑志》”,这是他对自己学术成果的命名和传承。
答案及翻译:
答案:
1、郑玄的字是什么?答:叔旦。
2、郑玄是哪里人?答:北海高密。
3、郑玄在经学方面的专长是什么?答:《三礼》。
4、郑玄为何选择“客耕东莱”?答:追求学术。
5、郑玄的学术成果是什么?答:《郑志》。
翻译:
郑玄,字叔旦,是北海高密人,他年少时就好学不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精通《三礼》,还兼通其他几部经典,他曾任县吏,在元嘉年间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任命为郎中,后来辞去官职,到东莱地区耕种为生,不久之后被朝廷征召,担任博士之职,郑玄自认为经典离圣人时代已经很久远,各家的章句大多粗俗不堪,于是他进行了一番删繁就简、去其糟粕的工作,他自己为《三礼》做了注解,并为之制定了义例,命名为《郑志》。
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解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敬亭山独坐时所作,全诗以自然景象为描写对象,通过“众鸟高飞尽”和“孤云独去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诗中的“只有”二字强调了敬亭山与诗人之间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了世俗的喧嚣和浮躁,达到了心灵的契合和共鸣。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以静制动”的手法,通过描写静态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营造出一种动人心魄的意境。“两不厌”的表述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在李白看来,只有像敬亭山这样的自然之物才能成为他心灵的伴侣和精神的寄托,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契合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翻译:
我独自坐在敬亭山
看到鸟儿高飞远去
孤云独自悠闲地飘荡
我凝视着敬亭山
它看着我 我看着它 彼此都不觉得厌倦 只有这座敬亭山与我相伴相依